&esp;&esp;,签到在亮剑开始
&esp;&esp;袁朗带了几分说书的手法,把这几日去县城,刚回来路上与鬼子擦肩而过的事情,详细的娓娓道来。
&esp;&esp;李云龙不知不觉的就沉浸在故事当中,袁朗设置炸药将鬼子炸上天,他跟着大声叫好。
&esp;&esp;在大五女村,与鬼子差点照面,他也跟着紧张的不行。
&esp;&esp;完了听了袁朗的做法,乐呵呵的点评到:“这有那七进七出的赵子龙风范了。”
&esp;&esp;“哪里是什么赵子龙,顶多就算是个小赵子龙。”袁朗对于自己胆大心细,处理的这事儿颇为自得,谦虚都显得没有诚意。
&esp;&esp;他还想过,这件事儿要是经魏和尚的嘴说出来,才能更显得他勇敢无畏,智计百出。
&esp;&esp;可魏和尚嘴实在是太笨,传奇故事在他嘴里也能淡成个鸟。
&esp;&esp;所以只好自己亲自出马了,就是差点儿效果。
&esp;&esp;瞧,赵刚就没有被他的故事完全吸引。或者说赵政委关注的点,就跟他们不一样。
&esp;&esp;“你们二人能够从被敌人直盯着背后的,危险形势下平安归来,我觉得离不开你们胆大心细,还有就是咱八路军的群众基础。”
&esp;&esp;赵刚就给分析了:
&esp;&esp;在脱离青纱帐掩护的情况下,两个人与大队敌人不期而遇,无论是返身就走,还是硬拼到底都不足取。
&esp;&esp;只有冷静下来,才能想到利用敌人“八路不敢在自己眼皮底下活动”这一思维盲区,成功地钻到了敌人的肚子里。
&esp;&esp;但真正令袁朗他们脱险的关键,还是扎实的群众基础。
&esp;&esp;没有大嫂的掩护,袁朗很可能出不了大五女村,至少要在此耽误很长时间。
&esp;&esp;而那个浇地小伙子的反常表现,更说明了当地群众心向八路。
&esp;&esp;说到底,袁朗二人成功脱险,他们智慧只占一半的功劳。
&esp;&esp;另一半离不开八路军长久以来的宣传,和实际性的行动。
&esp;&esp;老百姓接受八路军,认可八路军,这才会为他们的行动提供掩护,并伸出援助之手热心的帮助他们。
&esp;&esp;听了政委的一番分析,从心潮澎湃的情绪中走出来,袁朗很认真的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“是啊,咱八路军跟其他军队不一样,是取得了老百姓们真诚拥护的。”
&esp;&esp;这几个月他到过不少地方,也跟不少的人交流过。
&esp;&esp;其中有个大娘跟他说过:
&esp;&esp;日本人部队来了,是要抢东西,放火,杀人的。村里人只能跑上山。
&esp;&esp;果党部队来了是要抢东西,抓壮丁的。村里人只能往山上跑。
&esp;&esp;八路军的部队来了,村里人先往山上跑。
&esp;&esp;等部队走了,再下山,回家发现院里有新劈的柴,缸里有新挑的水,屋子门都没打开过。
&esp;&esp;有的家少了东西,但是有钱有字据,告诉你是谁拿的,会还。
&esp;&esp;还不了,就当用钱买。
&esp;&esp;到后来,八路军再来,家家户户都不跑了。
&esp;&esp;八路军的部队在村里,帮村民干农活,还教村民识字。
&esp;&esp;老大娘说:她这一辈子,走马灯似的见过不少军队,还没有一只像八路军这样的,对待他们如此和善。
&esp;&esp;匪过如梳,兵过如篦,封建军队大抵都是如此。
&esp;&esp;鬼子是侵略者,做起事来肆无忌惮。
&esp;&esp;中央军地方军那些效忠于某个人,某些人的封建部队,就别指望他们有多好的军纪。
&esp;&esp;而像八路军这样,对到老百姓就像对待兄弟姐妹的父母亲人,那简直就是淤泥中的白莲花,屈指可数的。
&esp;&esp;老大娘实在想不出什么形容词,只能一个劲儿地跟袁朗说八路军好。
&esp;&esp;那件事儿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
&esp;&esp;所以,即便袁朗没有宣布自己加入八路军,但也常常以八路军的身份而自居。
&esp;&esp;“你看,群众关系还是很重要的。”赵刚觉得这是个好机会,准备再来一篇说论。给李云龙好好上上课。
第一版主